机关首届读书节活动导读二十二——《摆脱贫困》

2018-12-07 16:31:05
原创


一、推荐著作简介

《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重要讲话、文章,共29篇,121千字。初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于1992年7月发行,2014年8月重印发行。本书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第一部个人专著,真实记录了他在宁德地区工作期间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探索。

二、著作者当时的工作环境

一)地理环境,宁德市又称为闽东地区是属于多民族地区,有汉族畲族回族壮族等35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265.3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4.0%;少数民族34个,人口16.8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0%。在少数民族中,畲族人口最多,达15.48万人,全市陆地面积1.3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4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046公里,海湾、港湾178个,岛屿305个,构成区内地势陡峻,其间杂有山间盆地,沿海一带夹滨海堆积平原

二)80年代闽东地区经济与生活环境,上世纪80年代末,宁德基础设施极其薄弱,没电、没路、没钱。到福州开车要8个小时,途经的飞鸾岭有36个弯。外商过来投资,一问电话、二问路、三问项目、四问住。因此闽东属于老、少、边、岛、贫困山区,治理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一些干部群众思想陈旧,等靠要的多,怨天尤人也不少。当时宁德干部群众中存在的“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思想。面对这样的一种局面,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是怎样开展自己的工作的呢?《摆脱贫困》这本书很好地记录了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和他的“一班人”的工作情况。用为这本书作序的项南同志的话说,习近平同志和他的“一班人”在宁德近两年的工作中,带头“四下基层”,对宁德的特点和历史,作了仔细的调查和认真的思考,所以提出的设想,比较切合实际。一扫时下那种说大话、说空话、说套话的弊病。虽然近平同志已经调离宁德,但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他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肯定会对继任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1988年6月,34岁的习近平赴任宁德地委书记,成为当时宁德地委班子中最年轻的一个。左图是34岁的习近平赴任宁德地委书记的照片。

三、细细品味在《摆脱贫困》这本书中用习近平同志的话说“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下面来导读部分精彩篇章。

1、提倡经济大合唱

1988年国内经济供求总量失衡、经济结构矛盾加剧,通货膨胀加剧,经济秩序混乱的背景下,《摆脱贫困》开篇用形象的比喻提出经济大合唱。首先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关系到民众的生活问题,这一中心问题是历史教训,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大合唱”即团队精神。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各组织部分不协调,因此就需要倡导制度创新。提出“经济大合唱”中地方的党委,政府要起总指挥的作用。不然“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个地方的“歌”肯定唱不好,暗含制度变迁的唯物辩证法--螺旋式上升。强调统一协调必须内化于制度之中,才能形成硬性约束,或者硬性激励。提出中国经济制度的改革是中央政府供给主导型制度加中层地方政府扩散型制度加民间需求诱致制度三者的统一,三者是共生关系,只是不同时期有所侧重。

2、弱鸟如何先飞

1988年9月,习近平同志根据在闽东九县调查研究情况,写下宁德工作后的第一篇调查报告《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文中,他用“弱鸟”来形容贫困的闽东,用“弱鸟先飞”来强调贫困的闽东要有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要有“先飞”的意识,要有“飞洋过海的艺术”。文中提出“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先飞”、“先富”观点,是对“小、弱、差”地区、企业的一种启示,一种激励。“弱鸟”可以先飞,“弱鸟”可以发展壮大为“强鸟”,经过不懈努力,一定可以创造“弱鸟”在多领域先飞的奇迹。“弱鸟先飞”不仅在理论上可行,在工作实践中亦有许多成功案例,已逐步成为现实。在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承认“弱鸟”需要勇气,需要放下面子。但搞不清自己的实力、位置,发展中就找不到方向和奋斗目标,固步自封,沾沾自喜,小富即安,“弱鸟”就有可能变成“病鸟”。“弱鸟”不可怕,知耻而后勇,知弱而奔强,才会振奋精神,奋起直追,做强做大。要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意识的禁锢,打开思想的开关。习总书记坚持“一切从当地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共产党人优良作风。他强调,闽东农民摆脱贫困要从自己地方的实际情况出发,要大力开发利用优势资源。他指出:闽东农村经济发展要“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此后闽东各县掀起了山地资源开发利用热潮,习近平总书记的“茶叶是闽东的一大优势”、“种果也是很有前景的”思路变成了全闽东农民的行动。正确的决策必然带来了百姓增收,经过全区干部、群众努力奋斗,结果是:茶果绿遍闽东山头,钱财到了农民手头。这正是习总书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决策”的成果。无论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经济发展都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实现脱贫,不仅要解放思想,更要把握方向、找对路子。针对宁德实际,他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主张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使农业、工业两个轮子转起来。实践证明,这些发展思路完全符合实际。

3、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

这是习近平同志在1989年1月提出的。书中习总书记提出,干部的基本功是密切联系群众。他把坚持群众路线看作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倡导和推行干部“四下基层”,把它作为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作为化解矛盾、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改进作风的有效办法。他说,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党的领导是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干部只有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相联的关系,才能使党的方针、政策得到更好的贯彻。领导的威信靠上级封不出来,靠权力压不出来,靠耍小聪明骗不出来,只有全心全意、尽心竭力、坚持不懈为人民办事,才能逐步地树立起来。领导的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要提高领导水平就要眼睛向下,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获得真知。我们的干部都应当苦练这一基本功。没有这样一套基本功,就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要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在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这些年在一些干部中也滋长了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个人主义和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有的甚至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党员干部必须密切联系群众,这不能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应当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巩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信念。要时刻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意识,通过经常性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深入群众掌握情况等渠道,广泛建立于群众的联系,了解基层群众的所思所想,掌握基层群众的利益诉求,把握基层群众的思想脉搏。在工作过程中与群众交朋友,要始终坚定必须依靠群众的信心。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创造热情,把向群众负责和向党组织负责统一起来,努力创造党群和谐、干群和谐的局面。在他的谈话还引用了很多名言“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以百姓之心为心”,“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诚于中者,形于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欲以身殉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于物淡然无所好”,“恶衣菲食以终其身”“廉不言贫,勤不道苦”。习总书记说得很透彻,为群众办实事,要扎扎实实,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人民群众是最实在的,他们不但要听你说得如何,更要看你做得如何。不光要听“唱功”,而且要看“做功”。

这是1989年1月习总书记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照片,也是书中的照片

4、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这是1990年1月份习总书记的发言稿,文中指出:我们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都决定了我们不能容忍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我们的目标是: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廉洁的政府、清明的政风!有一段时间曾流行“腐败不可避免论”,有人认为改革开放必然会带来腐败现象。如果是这样——改革开放不是带来民心的振奋,而是民心的颓废;不是增强了党的凝聚力,而是带来民心的涣散——那决不是我们所要进行的改革开放。共产党人是有信心承担起廉政建设的历史使命的,这种信心建立在服从真理和为真理而奋斗的每一个实际行动上。联系闽东地区的实际,穷地区,穷家底,脱贫致富的任务非常艰巨,这就更需要我们讲廉政,以此团结和带领群众。党内一小部分人的腐败问题确实已经到了难以容忍,某些人经营个人的安乐窝,以权捞钱,贪污受贿,无偿调用劳动力;或者像某些人那样缺乏“三材”就占用计划内物资,甚至侵占用于教育、扶贫和救灾的物资;或者像地区侨联副主席郑某某那样胆大妄为,竟然将华侨捐款中饱私囊。

据统计,习近平着手清理违规建房,当年1到9月即查处了441名官员,其中副处级以上18人,科局级77人,没收4座房屋,拆掉5座房屋,罚款70.57万元。他铁腕治吏在宁德政坛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波澜,但在当地民众眼中,他又随和、平易近人。

经过1989年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惩治腐败和廉政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干部违法违纪占地建房、以权谋私承包工程等歪风基本刹住,贪污受贿等大要案的查处有较大进展,表明地、县委惩治腐败、进行廉政建设的决心大,态度坚决。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巩固战果,勇追穷寇,把惩治腐败的斗争引向深入。

在文章中提出干部素质低,思想意识不好,不但是产生腐败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惩治腐败的障碍之一,必须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国情教育。同时指出共产党人要承担廉政建设的历史使命,必须过好“两关”。第一关是自我关。自身不正,何以正人?“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增强廉洁奉公的自我约束力,我们必须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国情教育。第二关是“人情关”。反腐败必然要涉及到具体的人,如果涉及到自己的好友、同学、亲戚,如果是手下留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们在一个人身上丧失原则,我们就会在千百万人心上失去信任!

时任宁德地委办政研室副主任的李金暄还记得,习近平来这里第一次作报告就提出来,“你当官不要想发财,发财不要在这里当官,熊掌和鱼不可兼得。”

5、给年轻干部和办公秘书的启示——从政杂谈和秘书工作的风范

这是1990年3月习总书记的两篇发言稿,“从政杂谈”特别强调县级干部的重要性。两篇稿子对年轻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讲得非常细致和有启发性。总书记在文中说“芝麻官”千钧担,官不大而责任不小。他认为如果把国家喻为一张网,全国三千多个县就像这张网上的纽结。“纽结”松动,国家政局就会发生动荡;“纽结”牢靠,国家政局就稳定。国家的政令、法令无不通过县得到具体贯彻落实。因此,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看,县一级工作好坏,关系国家的兴衰安危。同时他认为,我们党和国家的许多高级领导人也都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县级岗位是锻炼和培养干部的好课堂。现在从事县级领导工作的同志,要十分珍惜在岗机会,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刻苦磨炼,积累经验。

习总书记书记又特别重视青年干部,认为青年干部是党的事业的希望,精力充沛,年富力强,热情高,有闯劲。同时担心青年干部在成长过程中不能扬长避短,容易犯以下四忌。

一忌急于求成。求成心切,操之过急。在情况不明、心中无数的时候,容易违背科学,脱离实际。“治乱绳,不可急”,急于求成本身就孕育着失败的危险。常言道:“新官上任三把火”,只有在如上级领导要你去攻坚,短期内拔掉“钉子”这样的情况,烧它三把火是可以的,也可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习主席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青年干部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习主席认为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赞赏“滴水穿石”默默奉献的精神,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比如闽东的落后状况是历史形成的,改变闽东的落后面貌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更欣赏的是青年干部要有一股久久为功的韧劲。

二忌自以为是。青年干部受过中、高等教育,有一定的书本知识,但容易产生“世人皆睡,唯我独醒”的错觉,因涉世未深,磨炼不足,缺乏经验,以及轻视历史经验的倾向。书本知识终究来源于千千万万劳动群众实践经验的积累总结。如果瞧不起群众,脱离群众,就一事无成。从哲学的角度,用发展的观点看,人的知识也有一个不断充实的过程。任何一个人,即使智商很高的人,都不可能一次性就求到事物的“是”。即使求到了,也是一种阶段性的“是”。所谓我们只可能接近真理,永远不可穷尽真理,就是这个道理。凭一点阶段性的“是”去处理无限过程的事,在认识论上要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在实践中要犯教条主义的错误。习总书记认为切忌自以为是的最好办法就是虚心向群众学习,向老同志学习;任何盲目的“自我感觉良好”,都会对真理产生排斥心理,使我们与真知灼见隔离,与成功无缘。

三忌朝令夕改。青年干部初到任上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听到各式议论:赞肯定者,反对者都有之。尤其是处理热点问题或急迫问题,种种议论尤盛。青年干部由于缺乏从政经验,容易听风即雨:赞颂、肯定,则喜形于色,坚定办事信念;怀疑、反对,则受挫于心,对自己的办法疑虑起来,尤其是当议论来自当地德高望重、权威部门的人、名流学者,来自老同学、老同事、老战友、老乡亲,来自对自己提携扶持的老领导时,有些青年干部就无所适从,失去主见了。所以,有些青年干部在处理问题时,往往早晨一种考虑,晚上一种意见,朝令夕改,自己难为自己。总书记的办法是:“谋于前才可不惑于后”。作出决策之前,先听他个八面来风,兼听各种意见,深入了解所面临问题的本质,找出其规律,谋而后断;一旦作出决议,在解决问题过程没有结束之前,不作主体更改。“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青年干部要不为一时议论所动,不为一时扬抑所惑,不追赶时尚,不迎合潮流。随着你坚定信念和正确决策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和理解,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决,各种议论自然会慢慢平息。平息的过程也是你获得承认的过程。

四忌眼高手低。书本知识多而实践经验少的同志,容易犯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愿做的毛病,最后变成“客里空”。“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做大事”上,青年干部都要有一种老实的态度,甘做最普通的事,乐于扮演拾遗补缺、跑龙套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积累经验,逐步获得社会的承认,在平凡的工作中获得不平凡的成就。

另外就是年轻人做秘书工作,习总书记曾经在中央军委办公厅作过秘书工作,习总书记认为办公室,是一个单位、一个系统、一个机构的关键部门。“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办公室工作做好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就有了可靠保证。对于办公室工作,总书记有体会最深的四个字:

一是“重”,地位重要。办公室工作任务概括起来有三个:一个是决策的参谋、智囊作用;一个是对上对下的服务;一个是机要、保密工作。办公室对外还起一个“窗口”作用,办公室工作出色,人家就会说这个地方工作真不错;办公室同志如果工作得很草率,或者是作风态度生硬粗暴,人家就会说这个地方的工作很糟糕。

二是“苦”,非常辛苦。办公室每一位同志都是很辛苦的,整天有干不完的事,经常加班加点,甚至通宵工作。连星期六也难以休息。赶写材料的秘书更辛苦,工作强度很大,超过了一般部门的工作量。

三是“杂”,事务繁杂。办公室工作,巨至国家大事、重要决策,细至室内卫生、干部生活;上至接待首长领导,下至联系平民百姓;内至核心机密,外至社俗民情,什么都要参与了解。就内部分工来说,有调研、信息、查办、信访、接待、机要、档案、文印、收发等各项工作。办公室干部每天都要处理好几件、几十件、百多件事情,弦绷得紧紧的,犹如“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四是“难”,难度很大。办公室工作是全方位、开放型的。既要处理好上下左右、方方面面的关系,又要适应领导的工作风格和方法,搞好领导班子的服务工作。领导交办的事情千头万绪。这些事有的是刻不容缓,马上就要落实的,有的则是常抓不懈,时时要催办、督促的。要把握好轻重缓急,做到不遗漏、不误事,确也很费脑筋,神经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同时,办公室日常事务繁多,出成绩时大家可能是无名英雄,寂寂无闻;在遇到问题时,可能成为矛盾的焦点,尝尽酸甜苦辣。有时候还得代人受过,委曲求全。这方面来讲,也确实是比较难的。可以说每一项工作都凝结着办公室同志的心血。

习总书记提三条希望。

第一个希望: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办公室干部要具备强烈的事业心、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养成保持沉默的习惯,办公室工作一定得细致。办公室起草的文件,并不要求文字要多优美,但一定要严谨。因此,我们还得培养、选调一些文秘写作能手,使领导在遣词造句上不用再花费脑筋,都应该是经过誊清的。一篇文稿如果七删八改,乱到谁改最后一稿也弄不清楚,这里就有个负责任的问题。所以一定要有一套基于高度责任心和强烈的事业心的严谨作风。

第二个希望:要高效率开展工作。办公室每天都要处理许许多多的日常工作事务,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我认为必须学会运用辩证法,分清层次,认真思考,“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这就是说,要发挥办公室的整体效能,权衡大事小事、急事缓事,抓大事不放,抓急事先办;沟通上下左右,做到上情下达、内外有别,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三个希望:实行高水平服务。服务是办公室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要增强超前服务和事后服务意识。办公室主任、会议记录人员、勤杂事务人员一定要先到场做好会前准备工作,会议结束后还要撰写纪要、文件,检查落实反馈情况等。其次,服务要及时周到,做到能够为领导释流减荷,分忧解围等等。

6、滴水穿石的启示

习总书记在插队乡下时,经常能看到屋檐下的石头被屋檐流下来的雨水冲击,日积月累就被雨水滴穿的自然景观,其锲而不舍的情景仍每每浮现在眼前,从中领略了不少生命和运动的哲理。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喻之于事,则是以柔克刚、以弱制强的辩证法原理的成功显示。一滴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滴下去——这才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我们的经济建设工作也是如此。习总书记指出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他提倡的“滴水穿石”精神,体现了铁杵磨针、积沙成塔的韧性意志,体现了矢志如初、奋斗不息的进取品格,推崇滴水穿石的景观,实在是推崇一种前仆后继,甘于为总体成功牺牲的完美人格;推崇一种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精神,同时也体现了“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胸怀,也诠释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谛。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取,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当每一个工作者都成为这样的“水滴”、这样的牺牲者时,我们何愁于不能造就某种历史的成功契机?!

7、在把心贴近人民——谈新形势下领导的信访工作

这一篇中习总书记认为必须明确好事、实事的概念:扶持经济发展,帮助群众富裕起来,是好事、实事;弘扬社会正气,打击害群之马,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文明、和睦、和谐、安定,也是实事、好事。解决群众衣食住行之苦,生老病死之需,是实事、好事;甚至远处僻土深山的群众买不到灯泡、肥皂这类针头线脑的小事,得到我们的关心、解决,也是实事、好事。为群众办实事,说起来容易,办起来难;做一件、做一天容易,坚持到底难。我们要分清轻重缓急,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一件一件地办,坚持不懈地办,努力让群众理解、谅解、高兴和满意。

这是习总书记密切联系群众的照片

因为是导读限于篇幅,后面的精彩的篇章、精细的内容、经典的语句,深邃的思想还有很多,我不一一罗列,希望大家去拜读这本书。

习总书记说,初中时学习焦裕禄,听老师读报流泪,以焦裕禄为榜样,短暂的一刻化为了永恒。我们以习总书记的一首词来感受一下他的为民情怀。

1990年7月15日,习近平在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时,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文思萦系,当即填下《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阕。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焦裕禄的宗旨意识、公仆情怀和奋斗精神,让习近平为之敬仰。怎样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习近平认为,要“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习近平的为民情怀,让身边的人深受感触,让现在的我们也深受感触。

四、故事篇

在读《摆脱贫困》这本书之余,我特别又搜集了当时习总书记在任时的部分故事和工作情景。

一)下基层,密切联系群众

1988年6月,一到宁德赴任,习近平就一头扎进了基层。

第一个月,习近平轻车简从,只带着两三个人下乡调研。第二个月,习近平还是调研,基本是2天一个县,每个县的主要乡镇、村庄都要走一走。到任不到3个月时间,习近平走遍闽东9个县,后来又跑了绝大部分乡镇。时任宁德地委政研室副主任李金煊回忆说:“只要不开会,一有点时间,习书记就要下乡去,一年里半年的时间都在下乡。” 李金煊多次跟随习近平深入基层调研。他说,习近平心里总是记挂着老百姓吃得好不好,住得暖不暖,每到一村都要走村入户到老百姓家里实地察看。当时有政研室的同志总结习近平到闽东后不知道“掀了多少锅盖、掀了多少桌盖、掀了多少铺盖”。

习近平第一次去屏南调研时,当地老百姓拿出艾叶蛋招待他——用艾草熬出的热乎乎的汤汁,冲进打散的生鸡蛋里,再加些白糖搅拌一下,这是当地招待贵客的“最高礼节”。工作人员担心习近平喝不惯,连忙阻止。习近平摆摆手说:“要是不喝,老百姓就觉得你是官,你和老百姓就有距离了。”他二话不说端起碗把艾叶蛋喝了下去,老百姓很高兴,一下子就和他熟络了起来。

“摆脱贫困,让百姓生活好起来,是习近平同志工作的重心。” 时任宁德地委副书记钟雷兴回忆说,“习近平同志把百姓的事当作最大的事,总是想方设法解决群众困难。”

二)信访与做实事

“当时群众要上访就得到宁德地委行署。上世纪80年代末,闽东交通不便,路不好走,一路颠簸,一天都到不了。”钟雷兴说,“针对这种情况,习近平同志在原先约访群众制度做法的基础上,转换思路,转变工作方式,改约访为下访。”

“我们工作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不仅要对上面负责,而且要对群众负责,为人民做主。古时候的县官尚且还有击鼓升堂,为民申冤,而我们却成天忙于开会,很少主动去抓这种事,这是不应该的。”1988年12月20日,习近平率先到霞浦县接待来访群众,在当天的总结会上他这样说。这一次接访,也揭开了宁德地县乡三级领导下基层接待群众来访日历的第一页。

1989年3月30日,天空下着蒙蒙细雨,雨水给早春的霞浦增添了几分凉意。这一天,是霞浦县的接访日。

一大早,霞浦县委党校的门口就聚集不少上访群众。得知地委的领导要来接访,很多人早早就赶到了这里。

“我要找地委习书记。”人群中,一位上访者高声说。

接访一开始,这位上访者就奔着习近平去了。习近平热情地接待了他,耐心询问他遇到了什么困难。

“原来习书记这么亲和。”一开始还有些忐忑不安的群众放下心来,把自己的困难一五一十和习书记说了。原来,他是霞浦乡下某学区的一名教员,因家中情况特殊,老母亲孤身一人留在城里,体弱多病,年事已高。

“我放心不下老母亲,想调回城里照顾她,以尽孝道。”他说。

习近平认真听完他的叙述,详细了解了相关情况,对照有关政策,明确表态:可以回城,考虑今年暑假给予解决。

这件事习近平一直挂在心上。没过多久,他向相关部门跟踪了解这件事情的进展,当得知事情并没有抓好落实时,一向态度温和的习近平却显得特别严肃起来。

习近平批评相关办事人员说:“这个问题符合相关政策,没有违反原则。你们设身处地为群众想一想,遇到这样的情况,让孩子回到城里照顾他老母亲有什么为过呢?”并要求有关部门“一定要给我答复”。

“习书记心里有群众,从来不是光喊口号。”时任福州市委副书记方庆云回忆说,习书记关爱民生,总是把群众的苦,群众的难放在心里,常常带着四套班子的干部到基层接访群众,尽心尽力解决群众的困难。

对此,时任福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文贵深有感触。“习书记赴任福州的第二天,就下基层调研,了解群众想什么、有什么困难,这让我们印象深刻。当时我就感到,福州要有大变化了。”

在福州,习近平大力倡导“马上就办”,推行“四个万家”,提高办事效率,切实解决困难。

1991年3月,习近平登上低矮逼仄的连家船,实地察看船民的生活,登岸之后,立即召开现场办公会解决船民搬迁上岸问题。十个月后,104户船民家庭结束了“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生活,搬进了台江区红星新村的新居。

自1990年起,在习近平推动下,福州市委、市政府每年都为城乡人民办20件实事,办事项目通过新闻媒介向全市公布,项目的最终确定采用人民群众投票的方式来决定,年终公布项目完成情况,并让群众投票评选完成最满意的项目。

在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广厦工程”“造福工程”,改善百姓居住条件。2000年7月,已担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在接近40摄氏度高温的正午,走进拥挤闷热的福州苍霞社区棚屋区,与各级干部一起亲身体验群众疾苦。在他的推动下,2001年5月1日,回迁安置的所有楼房就全部竣工。

六、总结

文章围绕闽东地区加快发展、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广泛涉及闽东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内容,包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理论营养和哲学内涵,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尤其是书中所展现出来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彰显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以及历史逻辑的高度统一。

习近平同志极力倡导解放思想,强调观念“先飞”、思想先行的重要性,要坚持问题导向,把解放思想作为一种常态,以新的思路、新的理念来审视、谋划和推动工作,不断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打开新局面。他提倡的“滴水穿石”精神,体现了铁杵磨针、积沙成塔的韧性意志,体现了矢志如初、奋斗不息的进取品格,体现了“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胸怀,也诠释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谛。

他带着感情、充满豪情来到闽东,全身心投入工作,以敏锐的政治智慧、丰富的实践经验、务实的工作作风,审时度势,科学把握,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他以低调亲民的身影深入群众,开展调研,探索思考,倡导并提出了许多富有远见的工作思路与对策。他注重用真理的力量凝聚群众,用感情的力量感召群众,用人格的力量影响群众,很快打开工作局面,各项工作取得开拓性进展。

七、宁德市的发展现状

作为福建省最落后的闽东地区宁德市,现在的宁德市的情况又如何?宁德市委、市政府继续以习总书记及其团队留下的一笔政治财富,在整体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的“滴水穿石”,他们继续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健全责任、帮扶、政策、投入、督查、考核评估等工作体系——“六个到户”:干部包户、龙头带动到户、造福搬迁到户、信贷扶持到户、能力培养到户、社会保障到户;“六个到村”:领导包村、项目资金扶持到村、扶持集体经济发展到村、农业龙头企业结对帮扶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到村、党建扶持到村;“四个到县”:资金扶持到县、山海协作到县、交通改善到县、城镇化推进到县;市、县两级财政预算支出向脱贫攻坚倾斜,每年新增财力的80%用于精准扶贫;率先成立“精准扶贫督导室”;每年严格考核县(市、区)党委政府的脱贫攻坚成效……市里还选派280名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1640名干部驻村蹲点,8500多名经济能人进入村干部队伍,并建立产业党支部425个,创办致富项目5000多个,增强村集体“造血”的能力。此外,实施困难子女入学救助,推行农村医保、大病统筹全覆盖等政策,使贫困户的脱贫脱困更有信心和动力。产业致富乐农家,脱贫攻坚,发展产业是根本之策。宁德围绕农民增收,推行产业脱贫举措,帮助村民找到致富的金钥匙。目前,全市1.7万户贫困户都有一项稳定的增收渠道。古田县推行食用菌“县域工厂化”模式,破解缺引导、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缺规范难题;寿宁县探索茶叶全产业链促扶贫模式,实施种植、产量、定制等五项补助,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2016年,每个贫困户从茶叶获得平均4300元的收入。发展产业,关键在于资金。屏南县创新“五个融合、三级联动、三项增收”的金融扶贫机制,被农业部确认为改革试验政策成果转化项目。福安、霞浦实施“农户自立工程”开展放贷工作,项目覆盖23个乡镇365个建制村等。2016年以来,宁德市共为872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担保贷款3.4亿元,担保贷款额度全省第一。滴水穿石扶贫路。2016年,宁德市完成24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摘帽”,脱贫3.98万人,超额完成省里下达脱贫任务19.7个百分点,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以下,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516元,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下图是宁德市10余年的巨变对比图。

八、习总书记在福建工作简历,总计18个年头

1985-1988年 福建省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

1988-1990年 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宁德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1990-1993年 福建省福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福州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1993-1995年 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福州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1995-1996年 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福州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1996-1999年 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高炮预备役师第一政委

1999-2000年 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南京军区国防动员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福建省高炮预备役师第一政委

2000-2002年 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南京军区国防动员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福建省高炮预备役师第一政委

(包教委支部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